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2.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三篇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

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5.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6.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一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砖头。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木头。)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用方程解下列各题。

        3、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教学例1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4/5。体重?千克水分28千克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先在小组内独立解答。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根据数量关系式: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①解方程: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35÷7/15=75(千克)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3、用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弄清题里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找出题中数量间

        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χ,并列出方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巩固应用

        1、小明看一本课外读物,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5/7,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3/10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3/8。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4、小军家爸爸每月工资是1500元,妈妈每月工资是1000元,家里每月开支大约要占爸爸妈妈两人工资的3/5,小军家每月开支大约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3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前四课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设计理念:

        1、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树立新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只关注知识结果转向要重视知识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这节课,我不想把知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重组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者、执行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把原来教材2课时放在一个课时教学,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

        12/7= ()() 100/6=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

        《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下面就是编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知识的巩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并具有层次性,由自己的身高引入小组成员的身高,由实际向高引向正负数的记录,由正负数的记录又回到实际身高。在求身高的平均数时,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体现了正负数抵消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感受到正负数的大小及相差数。可以说习题设计上具有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数轴的引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并形成认知结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二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四年级《正负数》教案模板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平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教师让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一: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一年级# 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数一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重点:了解学校生活

        难点:数数活动

        教学准备: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你们会从1数到10吗?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看图数数。

        二、激发兴趣。

        1、出示教科书2-3页彩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用数字几表示。

        (2)生答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可以用数字“1”表示。

        3、认读1-10各数。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4、数教室里的实物。这幅图上有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红旗呀,花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四、请用火柴棒从1摆到10。

        五、作业:开心数数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锐角和钝角》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 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 8×0= ?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炸弹,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习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